【伟大的抗美援朝】第七十四讲!上甘岭战役战前的美国内部纷争
1952 年,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,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即将拉开帷幕。在这一年的秋季反击战之前,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动荡,国际军事行动也面临诸多挑战,而这些都对朝鲜战场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一、美国政坛风云变幻
- 总统竞选格局(1952年3月)
1952 年 3 月,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放弃竞选连任,将阿德莱・史蒂文森推举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。与此同时,共和党的罗伯特・塔夫托也积极投身竞选。老塔夫托曾任美国第 27 任总统,体重达 300 多斤,堪称美国最胖的总统。小塔夫托渴望成为总统已久,多次参与竞选却屡屡受挫。此次竞选,他在党内的竞争对手是德怀特・艾森豪威尔。约翰・杜勒斯为艾森豪威尔担任外交说客,杜勒斯出身于美国政坛世家,在外交领域颇具影响力。

- 权力交接影响
艾森豪威尔在参加竞选前担任北约最高司令,为参与竞选,他将马修・李奇微调至北约接替自己的职务,而李奇微在朝鲜的远东司令一职则由马克・韦恩・克拉克接任。克拉克被公认为美国的无能将军,在意大利时曾创造了四个月行军七十公里的 “记录”。他之所以能被派往朝鲜,凭借的是其强大的后台。
克拉克的父亲老克拉克是道格拉斯・麦克阿瑟的老师,他与李奇威、艾森豪威尔皆毕业于西点军校,真正推动他上位的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・卡特利特・马歇尔。在马歇尔及美国多数政客看来,远东司令一职有望成为升迁的捷径,因为朝鲜战争预计将以相对体面的方式结束,毕竟美国正处于换届选举时期,各方能人纷纷崭露头角,谁的竞选主张更具吸引力,谁就更有可能当选。艾森豪威尔凭借出色的口才,一路过关斩将,声称若无法结束朝鲜战争,便难以应对更大规模的战争,故而会采用不扩大战争的有效手段解决朝鲜问题。
塔夫托则四处抨击杜鲁门政府的政策,认为美国陷入困境,早该听从麦克阿瑟的建议轰炸鸭绿江,如此战争早已结束。最终,艾森豪威尔成功击败塔夫托和史蒂文森,赢得了总统大选。然而,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后,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,公开宣称将使用原子武器来结束朝鲜战争,这使得志愿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核威胁。不过,这是 1953 年的事,暂且按下不表。
二、战俘危机爆发(1952年5月)
在艾森豪威尔忙于竞选时,他的校友克拉克踏上了前往朝鲜战场的征程。然而,克拉克尚未正式上任,便遭遇了棘手的问题。1952 年 5 月 7 日,他启程赴任,同一天,美军在巨济岛的战俘营发生了战俘造反事件,战俘营司令查尔斯・弗雷德里克・杜德被俘虏。当时,中美谈判陷入僵局,中朝方面要求依照日内瓦条约遣返所有战俘,而美国却蓄意捣乱,提出所谓的 “战俘自愿遣返”,实则是企图强行扣留部分中朝人员,通过各种手段胁迫中朝被俘人员签署所谓的自愿协议。5 月 7 日这天,中朝被俘人员将杜德扣押在战俘营内,并揭露了美军的丑恶行径。

詹姆斯・阿尔沃德・范弗利特急忙派遣部队前往维持秩序,同时撤销了杜德战俘营司令的职务,承诺不再虐待战俘,并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,这便是著名的巨济岛事件。李奇威称这份保证书为表示认罪的书面保证。5 月 11 日,西方通讯社公布了这张保证书后,中朝被俘人员才同意释放杜德。5 月 12 日,克拉克正式上任。巨济岛事件虽已解决,但却使联合国军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,刚上任的克拉克也随之被推到了舆论的漩涡中心。眼见阴谋败露,联合国军又在前线开始小动作不断。克拉克、范弗利特以及韩国总统李承晚多次视察金城、金华战线。
二、志愿军指挥体系调整
与此同时,志愿军为应对可能的战事,全面提升训练标准,将三分之一的训练时间安排在夜间,力求将包括厨子、司机、文书、通信兵在内的全体兵种,都培养成具备步兵作战水准的战斗力量。志愿军的一举一动,都被我方岗哨密切监视着。
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,果断下令先敌动手,率先发起战术反击。针对此次反击,制定了三种预案:第一种是 “快打快撤抓一把”,即在夜间发动攻击,歼灭敌人后迅速撤回,不占领阵地;第二种是拉锯式争夺,将部队分为三个梯队,第一梯队完成攻击后撤回,待敌人重新占领阵地且立足未稳之际,第二梯队立即反击,得手后同样撤回,若敌人再次进攻,第三梯队再行出击,达成三次有效攻击后结束战斗;第三种是攻克固守,部队冲锋消灭敌人后,炮兵迅速跟进,同时派出侦察队前往敌人营地周边侦察,待敌人集结兵力准备反扑时,炮兵直接对其营区实施轰炸。
无论采用哪种方案,都必须确保第一波冲锋出其不意。为此,全军悄然向前挖掘屯兵洞,要求距离敌人阵地前沿仅两百米。若在如此近距离内无法找到合适地形,各部队便自行寻找茂密草丛进行潜伏。此次行动对志愿军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提出了极高要求,一旦有一人暴露目标,全体都将面临危险。英雄邱少云便是在这一时期,为执行潜伏任务,严守纪律,最终壮烈牺牲。
在人事方面,1952 年 4 月,彭德怀司令员回国治病,陈赓暂时代理志愿军司令员一职。彭德怀临行前表示:“在与大家并肩作战的五个战役中,有正确的决策,也存在失误之处。无论我日后能否重返战场,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,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。” 同年 6 月,陈赓回国筹备军事工程学院的办学事宜,原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升任志愿军司令员,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便是由邓华指挥部署的。从二十兵团分离出来的三兵团,即十二军、十五军、六十军回归二十兵团建制。
至此,1952 年秋季反击战前的各方局势已大致明晰。下一讲,我们将正式走进 1952 年秋季反击战的激烈战场,见证志愿军的英勇与智慧。